树人音育 | 心随草原 共谱音乐之美
音乐基础知识与拓展
课程设计与相关概述
(一)课程名称:《草原就是我的家》
(二)教学年级:二年级(音基二级)
(三)教学班级:二年级A班
(四)任课教师:卓拉吉雅
(五)教学目标设计:
1、通过歌曲的演唱,深入体验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,并能够自主创新动作进行表演,以展现对歌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。(审美感知、艺术表现)
2、通过本课的学习,系统了解蒙古族丰富的风土人情,并熟练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,以加深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。(文化理解)
3、初步探索音的高低概念,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进行听辨和感受,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。(审美感知、艺术表现)
4、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,合作开展舞蹈编排、绘画创作以及打击乐器编创活动,充分展现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。(艺术表现、创意实践)
(六)课程教材分析:
1、《草原就是我的家》是一首具有浓厚内蒙古特色的短调民歌,其旋律源远流长,填词众多。该歌曲最早名为《红旗歌》,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,深刻反映了土地改革时期革命斗争的生动场景。歌曲旋律明朗而豪放,展现出进行曲般雄壮有力的特点,节奏规整,使得歌曲易于演唱。
2、从音乐基本元素的角度来分析《草原就是我的家》这首歌曲,我们可以从节奏、旋律、调式以及曲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。
(七)课程曲谱分析:
1、节拍方面:歌曲采用2/4拍,这是一种常见的拍子形式,其特点在于每小节有两拍,强弱规律明显,其中第一拍强,第二拍弱。这使得歌曲具有稳定而有力的节奏感。因此,在演唱蒙古族歌曲时,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四二拍子的特点,以更好地传递歌曲的情感与内涵。
2、歌曲情绪:鉴于四二拍子所呈现的强弱关系形式,其能够精准地展现出蒙古族音乐所独具的明快与豪迈特质。歌曲在演唱时,应当要注重情绪的传递与节奏感的把控。在这首蒙古族民歌《草原就是我的家》的律动中,每个音符都如同马蹄声般铿锵有力,既凸显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节奏,又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。
3、调式方面:歌曲是六声羽调式。羽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调式之一,具有独特的色彩和韵味。在《草原就是我的家》中,羽调式的运用使得歌曲旋律优美动听,同时也展现了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。
4、结构分析:欢快的情绪还为歌曲的演唱提供了丰富的变化空间,即在不同的段落中,可以通过调整演唱速度和力度,来展现歌曲中不同的情感变化。这样既能保证歌曲的完整性,又能让听众在聆听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音乐层次。
本首歌曲采用一段体分节歌的形式,共计包含四个乐句。
第一乐句:旋律以四度上行跳进音程开始,突出了蒙古族民歌羽调式的风格特点,舒展的节奏表现了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。
在第二乐句:旋律巧妙地融入了变宫音(宫音下方小二度)“D”,此举不仅丰富了曲调的层次,更使得聆听体验变得更为多元且富有色彩。
第三乐句:以八度下行大跳的方式呈现,鲜明地凸显了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韵味。句尾巧妙运用附点四分音符,为整首歌曲注入了欢快活泼的情感色彩。
第四乐句:第三乐句之变异再现,除起始之音与终了之音外,其余音调元素悉同第三乐句,最终稳定地归结于主音“C”之上。
5、曲式方面:分节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曲式结构,广泛应用于歌曲创作中。它通过反复运用同一段曲调来演唱多段歌词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。在我国民间歌曲中,这种结构形式尤为常见,如山西晋中的民歌《绣荷包》便是其中的代表。同时,这种结构形式也在艺术歌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在创作歌曲时,群众性歌曲常采用带有主副歌形式的分节歌,如著名的《国际歌》和《歌唱祖国》等作品。此外,还存在一种变化分节歌的形式,即在用同一曲调写多段歌词时,每段段落的曲调会略作变化,如《鳟鱼》便是此类作品的典型代表。
教学问答环节
表演环节展示
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演唱《草原就是我的家》这首歌曲,深入体验其独特的蒙古族民歌风格。让学生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,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。同时,还需关注学生对音的高低概念的初步探索,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听辨和感受。
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蒙古舞的基本动作,并能够在演唱过程中结合动作表演,以展现对歌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(如图1)。对民族调式的掌握,以及对分节歌的概念的深入理解。
课程教学总结
本次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着重于实践导向,紧密结合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,精心创设生动情境,旨在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征的深刻感知。课程以趣味唱游作为主要教学手法,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中领略美的魅力、欣赏美的价值、展现美的创造力、实现美的创新,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。
同时,鉴于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,本课程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堂常规和学习习惯,将学习过程融入激励性、趣味性的活动中,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。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考虑:
首先,在知识与技能掌握方面,学生通过本课程能够初步感知简单的音乐节奏和旋律,对蒙古族音乐形成基本认识,但在节拍、节奏把握以及乐器演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与提升;
其次,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导入环节,本课程以《草原就是我的家》为主题,精心策划了涵盖课堂教学与课后拓展的系列活动。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审美感知、艺术表现和乐学善学三个主要环节,教师通过展示中国版图和内蒙古地理位置图,巧妙引出课程主题,引导学生通过观察、聆听以及马头琴演奏等多种形式,深入感受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的美妙之处。课后活动则鼓励学生将音乐感受融入绘画创作中,通过为音乐配图的方式,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特点的理解与体验;
最后,在课程评价设计与实施方面,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课后活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,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。通过听音频和答题等形式,调研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;同时,关注学生在审美感知、艺术表现和乐学善学等方面的表现,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效。
见一窥十
展露了一堂课后续好戏才开始
音乐素养教育是项综合性的长期工程,音乐是讲究整体的艺术(乐技 乐艺 乐学 乐道)
妙音润心
音乐塑造人格